身為愛用一族,把一篇關於產品的介紹轉貼如下:

WD-40是由化學工程師Norm Larsen1953年時發明,當初他受雇於一家名為火箭化學公司(Rocket Chemical Company)的廠商,試圖替知名航空與軍事器材製造商Convair發展一種要用在Atlas擎天神火箭上,避免火箭外殼生鏽而被腐蝕的隔水劑。Larsen經過反覆的調整與非常多次的失敗,終於在第40次試驗時發展出最完美的配方,並且用原本是寫在實驗紀錄上的名字「隔水劑,第40次嘗試」(Water Displacement40th Attempt)替這產品命名,縮寫就稱作WD-40

由於原本是軍事作用的物資,WD-40一直到被發明出來5年之後,才開始在1958年時於聖地牙哥地區進行商業販售,並且逐漸受到歡迎。1969年時火箭化學公司因為這唯一一支商品的暢銷,決定將公司名稱直接改為WD-40公司,並且在1973年時公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那斯達克股市交易代號為WDFC。除了主要商品WD-40外,WD-40公司又陸續透過合併與購買的方式,將許多家戶用化學製劑的產品品牌加入該公司的產品陣容,但原則上WD-40仍然是無法替代的招牌商品,行銷全球超過160個國家,2003年時曾創下238百萬美元的銷售成績。

WD-40通常有以下三種主要用途。第一、潤滑與減少機械噪音:身為一種石油製的油性藥劑,WD-40可以被當作簡單的機械用潤滑劑來使用,但注意的是因為其產生的油膜強度不是非常高,因此高負荷的機械不適合使用WD-40來當唯一的潤滑劑,它只適合用在一些輕便低負荷的用途。第二、防鏽:這是WD-40的原始設計目標。第三、除膠WD-40是內含石油製劑成分的物質,因此本身有相當程度的溶劑作用,尤其是針對黏膠一類的物質。但它對其他物質的侵蝕力不強,因此可以放心在漆面或是金屬上噴灑。

WD-40雖然很多用途,但它並不是完全沒有安全疑慮的產品。首先,它是高度易燃物質,原廠建議切勿在火源附近與超過攝氏50度的高溫中存放。再者,它是對人體可能有害的化學製品,因此不適合用在會沾染到食物的場合。

WD-40主要競爭對手是3M公司所推出的5-Way Penetrant五威金屬除銹潤滑劑(5-Way分別指penetrant滲透、lubricant潤滑、rust preventative防銹、cleaner清潔、還有一個demoisturant應該可以翻成撥水或除濕)Reach潤奇公司推出的B-16防銹滲透潤滑劑。台灣市場還有一個由嘉偉行生產的恐龍191金屬保護油但它們的銷售量與名聲均無法與WD-40匹敵。WD-40(與類似產品)由於其高度流動與低強度油膜的特性,使得WD-40在對付鏽蝕螺絲時得以迅速滲透進入縫隙,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大成效,且不容易附著砂塵。同時也由於輕油的性質令WD-40有強大的不親水性,在簡單的金屬維護用途上效果卓著。

WD-40與類似產品主要的問題是油膜強度低使她們的防銹與潤滑效果無法維持很久,且由於她們均具有溶劑的特性,會將原本附著於金屬上的較重油膜沖刷掉。WD-40失效後,便會使金屬表面陷於與空氣直接接觸的狀態,反而更容易生鏽。一般而言建議在使用WD-40後,仍須定期維護或添加較重油類潤滑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8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