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開始出現金控業獲利的訊息,再加上近期股市表現強勢見回不回,市場對於景氣復甦的憧憬似乎逐漸浮現,但是一向對事情抱持較悲觀看法的我卻比較關注外商壽險業出走的訊息.理論上,壽險公司對於業務區域的人口素質(經濟條件/健康程度/老化速度/出生率...)會比大部分機構甚至政府敏感,我認為外商壽險業會出走除了發現台灣市場的獲利基礎不再,加上台灣壽險市場不吃專業保險經紀人制度這套(人情關係保單依舊是多數),況且現在利率低成這樣剛好把固定收益部位逢高出脫.問題是,接手的台灣金控業都是呆子嗎?從下面這篇PTT的好文可以看出整個制度面的問題,也可以看出台灣的政府和金控業多不長進...


其實這種獲利是因為金融風暴滿一周年帶來的,金融風暴後中央銀行為了避免流動性問題擊倒國家經濟體因此會採取所謂的貨幣寬鬆政策,俗稱坐直升機從天空灑一堆鈔票下來給大家撿。這要怎麼辦到呢?一般而言是透過兩種方法辦到的:

第一個就是重貼現率,就是銀行錢不夠的時候跟央行周轉的利息。假如這個利息降低,等於銀行可以少繳一些錢回去央行,市面上的錢就會變多。

http://www.cbc.gov.tw/lp.asp?ctNode=370&CtUnit=303&BaseDSD=32&mp=1

從民國95年開始央行的利率下降就跟雲霄飛車一樣!

第二個是存款準備率,存款準備率就是存款戶存在銀行的錢有多少百分比必須保留交給央行保管不准借出去,用意就是要避免銀行把錢放光光,如果因為壞帳或是借出去的錢跟存戶提錢的時間不配合,銀行手頭會沒錢支付。如果把存款準備率降低呢?那銀行就會多一堆錢可以借出去啦!

 

然而因為台灣現有的大型金融機構都是以金控公司的形式存在,也就是透過水平、垂直整合,使保險、銀行、證券、投資銀行成為共同意志與利潤的群體,於是就可以搞飛機。

第一個就是通過壽險機構提高投資不動產的比例。壽險機構靠著吸收保戶的保費來投資賺錢,一般而言主要是買債券、股票跟不動產。由於利率爆跌的關係,這些壽險機構以前買進的債券因此大漲價,可是假如賣掉,也沒有辦法怎樣啊,畢竟錢還是要繼續投資來付保費,又不能說賺了差價放著看了就爽,因此必須要把賣掉的債券換來的現金找地方宣洩,才能夠同時實現賣債券賺到的差價,又可以把錢投回去賺利息維持對保戶的支付。由於市場上普遍的低利率,使保戶的利率也很低,因此金融機構只要找一個投資報酬率不會太低的東西來消化這些資金就好;什麼地方呢?就是不動產。大型商用不動產普遍投資報酬率有4%,足夠用來承擔資金成本,由於壽險業的財務槓桿非常高,用5元的股東出資加上借的95元去作100元的生意,只要這一百元有0.5元的淨利,公司的股東就有10%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因此壽險機構只要把債券倒一點點掉換成不動產,就可以實現非常可怕的利得,這就是為什麼之前會修改壽險業投資不動產上限,原因就是要幫壽險業者變出來的現金找一個維持資金成本的管道,但是這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病,過了四十年金融界都不想改掉,這個弊病暫且稱為弊病A。

第二個就是降低存款準備率。然而我們的央行因為在2001年已經玩過了,再降會出毛病的(也有人認為已經出毛病)。因此央行在金融風暴成形之後,決定來玩個大的,先提高準備率(其實2007年金融風暴就有夠大了,只是台灣人到2008年初都還在馬上好,完全狀況外)。為什麼要先提高準備率呢照道理來說銀行應該因為次貸風暴隱含很多虧損不是嗎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提高準備率讓銀行的獲利變難看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損益表這種搞笑的東西是結算制的,不會帶到隔年去,因此如果把明年的成本預先帶來今年,那明年的獲利就會變漂亮啦!於是央行先調高準備率讓銀行被迫多留點錢然後在金融海嘯發生骨牌效應後一口氣又調降回去,這樣銀行的資金成本會在2008年度爆高,可是2009年度卻相對減低,而且銀行手上有更多流動性資產可以調度,隔年銀行就可以瘋狂放款,帶動產業資金流動而且賺大錢!簡單來講,就是房貸業務好笑的地方:

2008年景氣不好,大家的所得一年只有50萬,房價1000萬,銀行說只能貸給我六成、600萬。2009年景氣還是不好,年初還無薪假,年所得剩下45萬,奇怪的是銀行跟我說,就算房價漲成1300萬,卻願意貸給我七成、910萬!明明借款人還款能力變差了,明明景氣變差了可是因為房市炒高,銀行覺得就算借款人倒了也可以去市面上賣掉房子還本啊問題是,房貸20年,這段時間借錢的人有很多前兩三年根本不還本,還本的速度又是前面慢後面快,前面五六年根本沒還多少,假如不過個七八年,拿回來的本金根本不到三成,但是房市變動,卻不是以20年為單位的,房市的變動往往是7~10年一循環,而且比總體景氣的變動慢一兩年。2008年台灣經濟開始停滯、衰退,可是泡沫卻從當年度開始形成,每過一年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就更惡化,但是貸款額度跟抵押品的實際價值差距卻變更大,每過一年抵押品(房子)的實際價值(收租能力)因為借款人所得下降而惡化,可是泡沫卻越來越大,銀行竟然天真地以為隨時拿到市場上賣都能換到跟放款等額的錢!假如泡沫就在今年初停止成長,也許一切都還有救,然而銀行因為前面的貨幣寬鬆政策滿手現金、房價再高都願意放.

因此銀行手上抵押貸款的不動產價值跟放款額度的差距越來越大。可是在2009年度,金融機構的獲利卻好像起死回生一樣,說穿了只是把今年度的成本轉嫁到前一年跟未來幾年而已。為什麼?因為根本不會有人把房地產價格買貴當一回事,會計準則不當一回事、巴塞爾協定無法周詳考慮這個,只要這個黑洞還在的一天,金融機構就可以這樣玩弄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買貴了他們才沒在怕,反正損益表是結算制度,因為買貴了連續兩三年收益不足、造成淨損他們根本沒在怕,他們就是抱著過個十年後房地產一定會因為通膨+經濟成長而繼續上漲的念頭,反正缺錢就賣一塊地、一棟樓就好,一下子財報就變漂亮了!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天啊!你看吳家錄那個樣子,他會知道才有鬼)這地球上大多數的國家,房地產不是都會無止盡上漲的,甚至等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開始萎縮、通膨趨緩、人口老化、負成長後,這個國家的房價跟地價是會一直跌的。

這批當政的、管金融機構的四年級正在預支我們這些後代子孫的錢給他們玩美化財報,就好像一句俗話、『台灣發生的事情都是日本發生過的事情過個一二十年重演』一樣,在地球上大多數成長趨緩的國家都戳破『土地不是無限漲』的神話後,在美國這一波房地產完全沒有被熱錢炒起來後,我們正在營造自己的泡沫經濟跟土地神話,我們正在構築自己的失落十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809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